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公益不能成背锅侠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2-23   浏览量:
11月底在福州举行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主题就是“坚守初心、共谋发展”。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公益行业的初心是什么?如果真正要讨论初心,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好的标准,再加上结合当前的一个案例是特别能够说明的 最近被广泛争议的水滴筹,其所引发的舆情危机,如果我们具体分析,其实就可以发现,确实正如水滴筹创始人兼CEO沈鹏发公开信中所表达的个人困惑,认为网友将水滴筹理解成慈善公益组织是一种误解。但这样的“委屈”,其实也是水滴筹自己种下的果。我们看到水滴筹一直在公益行业内出现,这几年获得过很多来自公益行业的荣誉。这些荣誉包括所谓的社会企业大奖,还有“混合型企业”等等一些现在仍然面目可疑的一些好名词加冕,但在行业内如今看来,却相当于不断的把这些名词给糟蹋了。 01社会企业如何才能不被滥用? 没有清晰地辨识出公共利益还是商业利益的主导性和优先级,这也是目前很多公益创新经常会面目全非的根源,成为商业和稀泥的主要阵地,才会让“社会企业”如今成为了一个笑梗频发集中地。针对所有的经济机构/组织,如果把它们按照价值追求做一个区分的话,可以形成完整的价值谱系——公益属性和商业属性分别处于谱系的两端,形成一个从“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共益企业-创新企业-传统企业”这样一个有相对序列的谱系。 社会组织或NGO,位于公益属性谱系的最左边,它是纯粹为了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的。第二位是社会企业,它是用商业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利润,但目的不是为了追逐利润,而是把利润作为项目和机构可持续运转,同时可以有更多能力和资源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问题的手段。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使命驱动的组织。 处于中间的是现在另外一个新的名词叫B-corp,国内认证叫“共益企业”或“B型企业”,它具备公益的属性,但是它对利润可以是追逐的,同时它的股东也可以参与分红,也就意味着它更偏向于商业公司的属性,与此同时它的服务对象或者说它的公司领域,具备更多的公益属性。在国内目前首家得到认证的“B型企业”是“第一反应”,这是一家专注急救培训和赛事生命救援的机构。 再往下一级,应该是创新型企业,比如摩拜单车等。这些新的企业,用技术和创新改变了社会,同时也促进社会群体整体的福利提升。但绝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社会企业,创新企业本质是为了提升企业以及股东权益,否则股东或投资人也不同意的。位于价值谱系最右边的,是纯粹追逐利润的商业企业,对他们而言,首要任务是做好赚钱这个分内事。 共益企业,处于价值谱系的中间,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它们具有很强公益属性的,突出的是社会价值创造。创新企业和传统商业企业,它们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标。这一价值谱系本身是相对对称的组织形态。 完整地构建整个企业/组织谱系,有利于避免社会企业概念的滥用,防止将不同属性的企业混为一谈。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明明经营的是一家商业公司,却打着社会企业的名号自我美化,只会引起认知的混淆,这对于公益行业和全社会都是不利的。 其实,随着社会发展,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解决社会问题,具备社会价值,比如我在小区门口摆个菜摊,这就是解决了小区居民便捷买菜的社会问题,如果还送货上门,更是解决一些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问题,但这不够构成是我可以自我定位为“社会企业”。 参照这个谱系来看水滴筹的这个案例,就可以对号入座了:商业利益是它最优先的,目标是为了赚钱,那同时公共利益的社会效应只是它的一个附带效应,我们不能因为它的附带效应就认为是初心和目标。 这个基本上是可以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来看现在那些所谓的社会企业,它到底是公共利益优先还是它企业商业利益优先,公益最后是不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还是商业最后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这个标准看,水滴筹完全就是商业利益优先的企业。 当然,我们不否认水滴筹发挥的社会价值:即“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当下满足社会救济的良好渠道,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几个平台个人求助可以很好地满足大病急病的求助,面对中国这一个社会保障制度极其薄弱的国家,个人求助平台可以说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少数社会自救和自助的便利渠道,所以才更受普通民众欢迎。但这个的价值只是企业运作模式的着手点而已,其企业最终目标不是让公众有保可医,而是通过让公众有保可医这个社会需求或痛点,促进其公司的发展。 02万能的“XX是最大的公益” 商业现在对公益的和稀泥,最显著的还体现在很多人宣称的:商业是最大的公益。其实这个问题,行业内是有很多的意见,但是在商业领域,这似乎成为一个最大的一个共识了,也让所有的商人都有了理直气壮的自信,到公益行业来指点江山,所有的商业都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 其实如果一定要说“商业是最大的公益”,因为商业确实能够大幅度、持续而高效地真正改进人们的福利,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但如果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也可以从很多维度来看,那教育为什么不是最大的公益?没有教育的代代相传,人类何来文明传承?医疗为什么不是最大的公益?没有医疗的进步,人类能像现在枝繁叶茂吗?科技为什么不是最大的公益?没有科技,也就没有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了……所有能够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发展的,都算是“公益”。 但这些其实都是会把公益带到沟里的一个做法,所以我们也会看到被评为社会企业的摩拜单车项目的发起人说“摩拜要是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了”——公益现在就变成了专业背锅侠了。商业虽然客观上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商业的本质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增长,是为了最后赚钱,逐利是最初心的动机。虽然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所以,如果一定要有从后果来倒推的话,其实最大的公益应该是政府才对:只有它定位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而,如果从结果倒推的话就会陷入到几乎所有的事情除了犯罪,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那所有的东西都是公益,这就是胡扯了。但这也正是公益行业到现在没有话语权的一个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来说,公益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尿壶,或者说是一个装点门面的时髦话题或者领域。所以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星、名人进入了这个行业,做出那些自以为很漂亮但实际上很初级甚至是低级的公益行为,比如说曾经被誉为首善的陈光标,还有宣称零成本做公益的范冰冰、赵薇等等。 但公益行业由于自身的弱小,现在不得不被这些名人、明星、企业家以及名企捆绑在了车轮底下摩擦,不得不成为这些人物贴金的一个道具。虽然从结果上,本身也会给公益项目带来的资金和社会影响力等等的效益,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一些潜在的危险,就是公益行业会不断地加强其从属性,而丧失其主导性,所以很容易发生一些偏离社会价值的行为。 在基金会论坛年会上,也听到了有些声音,说那些企业或者企业基金会,“你们只管出钱就好”,这其实也代表了行业的一些反思。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又可以看到这个声音的本质又是脱离现实的,因为对于这些名人、名企来说对于公益的需求,是具有很强的目的属性的,你不可能让他们拿出真金白银,却不讲究回报。 03公益的服务对象是谁? 所以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了,也就是说回到初心,公益行业到底是为谁服务的?现在各行各业都是讲客户第一,客户思维是决定把一个事情能办好的重要基础,对于企业来说,服务对象很简单,就是要让对方掏钱的客户,只有服务好了企业才是实现其目标——赚钱盈利。对于政府来说,从法理上来说,其权力来源是公民授予的,所以需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为人民服务。 那公益行业到底为谁服务呢?客户是谁?这个其实也是需要公益行业深刻思考的,这个决定了初心到底是从哪里出发的?如果我们的服务对象或者说客户是公众,那就要讨好公众;如果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这些出资者,那么目标就是要伺候好这些出资者,如果是那些受助对象,那么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这些受助对象。 可是现在从整个行业来说,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的这个答案应该是精神分裂的,也就是说,公众、出资者和受益人,在实际过程中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经常会让公益行业陷入一个纠结的境地。当然,如果拆分开的话,大客户筹资部门的客户更多的是出资者,如果是项目部的,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受益者,而公众筹款部门更多的是为公众,所以基金会要透明公开,服务于公众的。但是如果我们拔高到基金会理事会、秘书长的层面,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放哪里?心目中的服务对象到底是谁? 如果是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NGO,他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吗?如果是资助型的基金会,他的服务对象是受资助的草根机构吗?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草根机构更像是一个处于被动的受助者,而不是服务对象。尤其是企业基金会,它是服务于出资的母体企业?还是它注册时定下的宗旨?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公益的服务对象,最终都是受助对象,直接服务对象是出资者,但服务好出资者之后,都是为了组织/行业最终的服务对象——受助群体而服务的。但我们扪心自问,在实际过程中,我们真的会时刻清晰地记住自己的这个初心吗?到最后,是否可以实现其写入章程的宗旨?这个应该是每个基金会回到初心去深刻自问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