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十年了,我们的善意改变了什么?一份关于中国慈善的深度观察

发布者:胡强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量: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今年的主题是“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将每年9月5日设立为“中华慈善日”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已经走过了意义非凡的十年。

  回望这十年,中国慈善事业是法治框架从无到有、从初立到完善的十年,是慈善规模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年,也是整个行业在探索中前行、在挑战中成熟的十年。

  值此十年节点,我们对历年“中华慈善日”主题变迁进行了梳理,并对过去十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与核心成就展开回顾与评述,同时剖析了当前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力求为中国慈善事业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华慈善日”历年主题与意义

  我们先来看下历年“中华慈善日”官方主题 (2016-2025)。从中可以看出过去十年国家对于慈善事业的定位、期望以及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

  ·2016年:以法兴善·助力脱贫

  ·2017年:慈善情暖万家

  ·2018年:慈善聚焦精准扶贫·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2019年:慈善聚焦脱贫攻坚·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2020年: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2021年: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

  ·2023年: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

  ·2024年:崇德向善·依法兴善

  ·2025年: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从这份主题清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发展主线:

  2016年首个慈善日主题“以法兴善·助力脱贫”开宗明义,确立了《慈善法》的基石地位和慈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脱贫攻坚)的核心方向 。

  随后的2018年至2020年,主题持续聚焦“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彰显了慈善力量在这一历史性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

  当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2021年的主题迅速转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慈善焦点的有效衔接,展现了慈善事业紧随国家发展步伐的能动性 。

  从2022年起,主题开始向更宏观、更内涵的层面拓展。“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等主题,不再仅仅聚焦于某一具体领域,而是更加强调慈善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和全民参与性 。

  2024年“崇德向善·依法兴善”则是在《慈善法》修订施行的背景下,对法治与道德双轮驱动的再次强调 。

  而今年年第十个慈善日的主题“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则是在十年发展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已进入一个动员更广泛社会力量、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

  二、法治引领下的十年跨越

  以2016年《慈善法》施行为起点,中国慈善事业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数据规模的增长,更体现在法治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首先,《慈善法》的颁布与完善。十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施行,这被视为中国慈善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从此进入“依法行善、以法治善”的新时代 。它系统地规范了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信息公开等关键环节,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慈善法治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面对互联网慈善的兴起、应急慈善需求的凸显以及慈善信托发展的瓶颈,立法机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经过修订,新版《慈善法》于2024年9月5日正式施行 。此次修订增设了应急慈善专章,完善了对网络个人求助平台的监管,并优化了慈善信托制度,进一步填补了法律空白,体现了中国慈善法律体系与时俱进的动态完善过程 。这一从“立柱架梁”到“精装修”的法治进程,为慈善事业的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规模与参与度的显著增长。在法治的保障和引导下,中国慈善事业的各项核心指标在过去十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在社会捐赠总额上,中国的社会捐赠总量展现出韧性与增长潜力。2014年,全国社会捐赠总额预计为1046亿元 。2024年全国社会组织捐赠收入为1297.9亿元,虽然增长缓慢,但总体趋势无疑是向上的 。

  在社会组织数量上,作为慈善事业的主体,社会组织的数量稳步增加。2014年底,全国登记的社会组织约为60万个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7.2万个,结构更加优化。

  在志愿者规模上,公众的参与热情被前所未有地激发。2015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亿人 。而到2024年底,全国志愿者总数已高达2.67亿人 。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不仅是“人人公益”理念的生动体现,也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第三,慈善领域的拓宽与创新深化。十年来,中国慈善事业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传统的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等领域,慈善力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生态环保、文化保育、社区治理、科技创新等多元化议题中。同时,慈善模式的创新也层出不穷。以互联网募捐为代表的“指尖公益”深刻改变了公众参与慈善的方式。

  此外,在法律的推动下,慈善信托、股权捐赠等专业化、大额捐赠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为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想象空间 。

  三、中国慈善事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肯定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仍在快速发展中的领域,中国慈善事业依然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其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一,制度与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慈善法》及其配套法规虽然搭建了顶层设计,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首先,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是长期存在的痛点。尽管法律规定了捐赠税前扣除等优惠,但实际操作流程复杂、部分政策覆盖面窄,未能充分激励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热情 。

  其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仍需厘清。在一些领域,政府角色存在“越位”或“缺位”的现象,有时过度干预慈善组织的自主运作,有时又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方面有所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慈善组织的活力 。

  其二,公信力重建与透明度建设。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尽管行业在透明度建设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公众信任的重建依然任重道远。近年来行业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深刻影响了公众对部分慈善组织的观感 。

  当前的主要挑战在于信息公开的标准化与有效性不足。许多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仍停留在“公开了”的层面,但内容是否详尽、数据是否可信、公众是否看得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缺乏统一、权威、易于查询的第三方监督平台,也使得公众难以对善款的流向进行有效监督。

  其三,专业化人才与组织能力短板。随着慈善事业的规模化发展,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行业内普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项目,既有公益情怀、又有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这直接导致许多慈善组织在战略规划、项目设计、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项目的社会效益 。

  此外,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也是一大挑战。许多中小型慈善组织仍然依赖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而非制度化管理,这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四,资源动员与均衡发展的压力。尽管捐赠总量在增长,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资金和项目大量流向知名度高的大型基金会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众多草根慈善组织则面临着“募款难”的困境 。

  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少数企业或个人的大额捐赠,使得许多组织的运营有着不确定性 。如何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建立稳定、多元的可持续筹款机制,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破解的难题。

  总结与展望

  回望过去十年,“慈心济世,善举惠民”,在《慈善法》的照耀下,中国慈善事业无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法治的根基日益牢固,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也越来越提升,创新的活力不断迸发。

  站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的新起点上,中国慈善事业正从高速增长的“上半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未来的道路,既是机遇之路,也是挑战之路。要真正实现“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景,就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制度瓶颈、信任赤字、能力短板和资源困境。这要求政府、慈善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多方主体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一个更加透明、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公平的现代慈善生态体系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