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需要“高质量”陪伴 及早干预有利治疗
华龙网4月2日12时10分讯(记者 郑懿)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天上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你不明白他们的世界,他们却渴望你的关爱。今天,是第七个世界孤独症日,也是这群“星星孩子”的日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礼嘉分院举办的“星之家”自闭儿童义诊及家长培训班活动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孤独症发病率上升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9岁的小桂源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抱着手中的小火车玩具,微笑着看着记者,如果不是桂源妈妈王女士告知孩子患有孤独症,小桂源和其他正常小朋友看起来并没有差。据悉,小桂源来自四川省泸州市,据王女士介绍,孩子4岁的时候被诊断为孤独症,在当地医院以及成都等医院都有接受治疗,“后来才听说重庆这边有专门针对孤独症孩子的治疗中心,可是孩子现在已经9岁了,是所有就诊孩子里年龄最大的。”
“3岁前,他其实一直都很健康,直到后来,我们发现他渐渐不和我们交流,只是很听话,通常按照我们的‘指令’做事,但几乎不说话。”王女士看了看孩子,继续说道:“现在医生说由于孩子年龄偏大,不能进行常规的干预治疗,需要进行一对一沟通。”站在一旁的小桂源,一直很安静地摆弄着玩具,偶尔会和记者有眼神的交流,“现在他没办法上学,平时就是我们自己教他,好在他喜欢写字,而且写得很不错,运动方面,他也经常打打乒乓球。”王女士表示,虽然孩子的病让全家人很揪心,“但我们还是不会放弃,会好好配合治疗,希望他能早日融入这个社会。”
“对于这一类的孩子,我们首先要给予他们关爱,尤其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程茜教授说,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国外儿童患孤独症的比例为88:1,男女比例为3~4:1,重庆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就我们医院来看,每年大概要新增200-300例孤独症患儿,其中,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孤独症具有隐蔽性 及早干预利于治疗
据程茜介绍,目前,世界对孤独症发病原因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只知道跟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即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孩子患孤独症的几率增大。
“尽管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程茜说道,康复以行为疗法为主,家长及早发现和配合治疗是孤独症患儿康复的重要因素。由于孤独症的症状具有一定隐蔽性,患儿的行为与正常婴儿没有太大区别,家长常不易发现而错过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孤独症患儿两岁以前治疗,效果最好。
程茜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行为要及早到医院就诊。
孤独症患儿,从婴儿的时期就可以发现:如3个月仍然避开与母亲眼光接触,很少与人对视;不分生人、熟人,无缘无故的笑;1岁仍然不会发“爸、妈”等简单音节;爱开开关,划圈等重复刻板动作等异常行为;自娱自乐,缺少交往,情感反应少;不会玩过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说话晚或不会说,不会用手势等与人沟通;不会与同龄儿建立伙伴关系;刻板重复动作或姿势。
孤独症患儿需要家长“高质量”陪伴
“所以我们提倡尽早地开展训练。”程茜告诉家长,孤独症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教育和治疗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如果能早期发现,治疗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好。
专家介绍,在孤独症患者的陪伴中,大多数时间是由家长完成的,但这种陪伴并不是简单地跟随患儿及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从康复训练的角度出发,家长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即对孩子的各方面都给予关注,这就要求家长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希望家长能够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有以上异常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检查,即使查出孩子患有孤独症,一定不要放弃,要坚持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和定期复诊,抓住最佳时机尽量提高患儿的能力。”程茜说道。
不予治疗的多数孤独症儿童预后较差,半数以上会发展成终生智力残疾,小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改善。对此,程茜呼吁,希望家长能与医生一起,携手为孤独症患儿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