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杨东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

发布者:腾讯教育   发布时间:2015-05-08   浏览量:



杨东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非常高兴出席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记得上次我参加这个主题的讨论是1998年在厦门大学。我想汇报的是“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教育公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有位教育部领导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学就是农民的教育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民国家。经过了一百年的努力,中国教育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全民教育报告标题叫做《普及到边缘化群体》,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教育的边缘化群体就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地区。教育要普及到边缘化群体,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提高这个群体的能见度。我们要知道这个群体在哪里,处于什么状况,今天我想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对于中国农村的教育薄弱的问题我们一直是估计不足,把关注点放在了城市化、学校进城、农民进城、优质教育上。但就实际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和教育保障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近十年的农村教育发生了一个千古未有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三个“大”来表达:一是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二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三是在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所以在我们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以后,又出现了新的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也就是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子弟和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还出现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农村学校:一类是城镇地区的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学校;第二类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上学远,所以很多地方是把寄宿制学校作为一个解决的方案;第三类是农村的村小、教学点,即小规模学校,是处在农村最底层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农村家庭的学生。

如何解决农村这三类学校的问题?方案各不相同。我们很多县还是采取大量在城区建新学校的方法,后果一方面是教育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加剧了农村学生向城市的集中,也就是加剧了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也有很多地方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就是强基固本,各种资源首先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导致了农民学生从县城的回流,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我认为中央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好像比我们教育学界的认知清晰。昨天中央深改小组通过了一个新的决定,就是《乡村教师工作计划(2015-2020年)》,把农村教师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我们都知道农村教育的关键就是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