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留守儿童:难以弥补的亲情缺失

发布者:新余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6-10   浏览量:

6月9日 星期二 阴有小雨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是辛劳的农民工。为了撑起这个家,长年累月地在外面飘荡,装饰着别人的梦,而我自己的梦却在空中。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想念我的爸爸妈妈,还常常满眼泪花。爷爷姥姥的家,叔叔阿姨的家,怎比得爸爸妈妈和我的那个家,不需要多大。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有空?我也想和别的孩子一样,携爸爸的手,拉妈妈的手,去湖面泛舟,去细数满天星斗。

       马上就要放暑假了,11岁的留守儿童敖晶满怀期待,放假就可以到爸爸妈妈那里去了。在她还没出生时,爸爸妈妈就去了温州打工。她出生后,妈妈坐完月子就走了,把她留给在农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在她印象中,常年在外的爸爸妈妈,不过是过年在家待不上几天又匆匆离去的背影,或是电话另一头简单的几句叮嘱、唠叨。她哽咽着说:“想他们的时候就看看照片。”

       在水北中学,还有很多像敖晶一样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的比例近40%,他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代养,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正日渐松动。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的成长”。

       敖晶现在上五年级,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在温州,除了暑假和过年,她一年难得见他们一面。前几天,让敖晶意外的是,妈妈回来了,原来是外婆家买了新房子,要办酒席。而意料之中的是,妈妈又匆忙地走了,敖晶记得很清楚:“她上周六早上回来的,周日晚上就走了。”她甚至没来得及好好和妈妈聊聊天,因为妈妈那两天一直在忙新房子的事。让她开心的是,妈妈给她买了一双新的溜冰鞋,她又可以参加学校旱冰队的学习训练了。

     “爸爸让我每周五给他打电话,但是每次都说不上几句话,他总加班,太忙。”敖晶说话的声音是颤抖的,她不停地深呼吸,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我怕我爸爸身体撑不了。”她扭过头,不让我看她的眼睛。

      我不敢再问下去,也无需多问,可以想象,一个寄宿在学校的小女孩在想千里之外的父母时,有多么的脆弱和无助。稍微缓和了一下后,她说,最开心的就是暑假可以去温州,爸爸妈妈有时间的时候会带她和弟弟出去玩。

       敖晶的班上有8名学生都是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其中一个叫杨晨的孩子,他连父母在哪里打工都不知道,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才能见得到。他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住在姑姑家。电话里,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听姑姑的话。”

       水北中学校长王鹰在农村学校执教30余年,他坦言,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尤其是初中生,留守带来的问题最明显。作为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亲属在管教上会有所顾忌,怕引起孩子父母的反感,孩子与亲属很难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

       王鹰说,学校一直比较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老师们也会更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曾开办心理咨询室,但是没有学生愿意去。“对待留守儿童要更用心去交流,他们喜欢把事情都闷在心里。”王鹰说,他曾教过一个初一的女孩,开始成绩非常好,不久慢慢变得上课漫不经心。后来,带她散心,聊了很久后,她突然哭了起来,说父母都打工去了,爷爷奶奶嫌弃她是女孩,有时吃的是冷饭,在家经常会被骂。经学校多方沟通做工作,女孩的学习和心理情况才逐渐好转。

   有些地方的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首诗——《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或许城里的老师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躺在妈妈怀里是怎样一种感觉?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游玩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或许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幸福、温馨、快乐”等。

   然而,这毕竟只是想象。现实是,在农村,有太多无处安放的童年。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带来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起来仍然任重道远。